第136章 未雨绸缪(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783 字 19天前

如此一来,在必要的时候,快速战列舰就能充当航母的贴身保镖。

等到大战爆发,舰队航母的强大战斗力显现出来的时候,美国海军才猛然认识到,其航母数量太少了。

一九四零年底,美国海军启动了第三种舰队航母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这就是在大战期间鼎鼎大名的“埃塞克斯”级航母。

可惜的是,“埃塞克斯”级的设计工作到一九四一年底才完成,首舰的建造工作在一九四二年初开始,到一九四四年初才完成。也就是说,在一九四四年之前,美国海军只有六艘舰队航母可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海军已经有六艘舰队航母了,而且有配套的十二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还有六艘快速战列舰。到一九四二年,中国海军还能获得三艘舰队航母,以及与之配套的战舰。到一九四三年,中国海军的舰队航母数量将增加到十二艘,是美国海军舰队航母数量的两倍。即便“埃塞克斯”级从一九四四年初开始服役,而且以每年六艘的速度加入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也要等到一九四五年底,美国海军才有望在舰队航母的数量上超过中国海军。

当然,前提是美国海军没有在战斗中损失一艘舰队航母。

显然,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对未来,尼米兹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也非常深刻的认识到,美国海军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尽可能的保住现有的航母,并且尽最大努力在海战中击沉中国海军的航母。

问题是,有这种可能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中国海军最先认识到航母的重要性,而且最先集中力量发展航母,还最先在海战中让航母充当主力,甚至是依靠航母击败了日本海军。可以说,在海军航空战术方面,中国海军远远领先于美国海军。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有太多的实战经验,而美国海军还是一张白纸。

在正常情况下,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可能击败中国海军,至少不可能在势均力敌的海战中取得胜利。

为此,美国海军就得另辟蹊径,解决航母不足所造成的问题。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建造航母,哪怕是那些只能搭载二三十架飞机的小型航母。

事实上,这还不是美国海军最严重的问题。

相对而言,僵化的制度造成的影响更大。

要知道,此时美国海军的编制与指挥体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基本上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即依然分成太平洋舰队与大西洋舰队,而且所有战舰都置于两大舰队的之下,严重缺乏灵活性。

尼米兹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舰队出港的当天晚上,尼米兹就给海军部长发了一封电报,提到以战区来设置舰队司令部,并且把舰队司令部置于战区司令部之下,负责指挥该战区的舰队,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只负责协调各个战区的作战行动,并且统一管理所有战舰,根据作战需要,向各个战区派遣舰队。

说白了,就是把原本属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权限下方给战区舰队司令部。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还不是在指挥上变得更加灵活,而是让舰队调度更加合理,即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如何分配舰队,而不是把舰队固定的置于某一个司令部之下,而不受其他指挥机构控制。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战舰的作战效能。

对于缺乏战舰、或者说在未来肯定会缺乏战舰的美国海军来说,提高战舰的作战效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后来,尼米兹的提议得到了美国海军部采纳,并且以此将太平洋划为三个战区,即太平洋战区、北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其中主要是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而尼米兹也兼任了太平洋战区司令官。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从长远来看,美国海军依然得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更多的战舰,特别是航母,不然再好的指挥体系,也是无米之炊。

这就是尼米兹在美国参战后,做的第二件大事。